方法论之“宏观分析框架”

很多朋友对宏观上的认识,都是只见树叶,不见树林,容易人云亦云。根本原因,是没有系统的方法论。

这里简单扼要的总结一下宏观分析框架,希望帮助大家用最简单的方法来看待复杂问题。虽然是经济学科班出身,但毕竟不从事专门的理论研究,更像是一个经济学发烧友的分享。

这里仅仅是我个人的理解,可能跟教材不一样,也可能跟别人不一样,一家之言,好用就行。需要提醒的是,这里只是框架层面的分享,抛砖引玉,具体内容以及观点还得靠自己进一步学习和研究。

经济学分微观和宏观。微观研究政府、企业、家庭、个人等个体行为及现象;而宏观研究整体主要是世界、国家或区域等总体的行为及现象。

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及热点问题,我把宏观框架下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方面:经济增长、经济周期、债务问题、总供给、总需求,这五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宏观现象及热点问题的理论内容。

一、经济增长

按照经济增长理论,经济增长主要由人力、资本、技术驱动。我国过去四十年的经济增长就是现实写照。

我国劳动力人口及人口素质提高,使得我国享受了巨大的人口红利。而今,人口数量层面的人口红利逐渐消退,提高人口素质,就越来越重要了,同样的大学生,搞研发或送外卖,对经济的贡献是完全不同的。

资本同样是经济增长的关键,从农业社会到资本社会,资本的作用不可限量,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金融机构、资本市场、金融行业的资本要素翻天覆地的变化,货币供给大幅增加,M2大幅提高,都是支撑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。

除了人口和资本,技术对经济增长尤其是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贡献很重要,美国就是典型,技术贡献很大。我国依靠人口和资本的经济增长模式业已成熟,必须转向技术驱动,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我们大力倡导技术创新,这是突破经济增长困境的必须选择。

二、经济周期

经济增长不可能是平滑的,总有起伏,这就是我们熟知的繁荣、衰退、萧条、复苏……,经济周期的影响因素很多,有各种理论,但不管怎样,经济周期是客观存在的。

历史上,存在不同的周期理论,五花八门,根据周期长短,比较典型的是五类:一是康德拉季耶夫周期,50-60年的长周期,也就是常说的康波;二是库涅茨周期,20年左右的中周期,主要是指房地产周期;三是朱格拉周期,9-10年的中周期;四是基钦周期,3-4年,主要是指库存周期。具体大家可以自行检索研究,这里就没必要展开了。

三、债务问题

债务问题实际上是经济周期的一方面,因为很多人认为债务是形成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。比如美元加息,因为美联储觉得经济过热了,需要降温;十年前美国经济危机的时候,美联储则是放水。这种干预货币及债务的方式,本质上就是希望平滑经济增长,通过债务手段影响经济周期。周期性波动不是健康的增长模式,但无法回避,只能尽力减少影响。

债务对经济周期的影响,已经不用质疑,所以研究经济周期的重点是把握债务。以我国过去十年为例,2009年四万亿促进企业加杠杆,2012年以后影子银行促进政府加杠杆,2015年以后促进家庭加杠杆买房。这三次加杠杆使得我国宏观杠杆率从150%增加到250%,企业、政府、家庭债务达到较高水平,总体上已与美国相当,也因此带动了我国过去十年经济快速发展。

而今,债务继续提升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,继续依靠债务发展经济已经难以为继,相反我们还在去杠杆,降低以及优化债务,债务总量及结构的变化,必然影响经济增长的模式和周期,近年的债务危机及经济困境就是表现。

四、总供给

总供给就是一个国家可以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总量,这是由生产要素的数量、质量和价格确定的,生产要素则主要包括人力、资本和技术。

我们常说的“供给侧改革”,其实就是对人力、资本、技术等三个生产要素的改革,比如生育改革、教育改革、户籍改革、去产能、去杠杆、资本市场改革、中国制造2025等,都属于“供给侧改革”的范畴。

五、总需求

总需求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体需求的总和,包括家庭的消费购买需求、企业的投资购买需求、政府部门的购买需求、国外市场的购买需求。

GDP有一种计算方式叫“支出法”,就是按总需求来计量的,需求侧包括投资(企业需求)、消费(家庭需求)、政府采购(政府需求)、出口(外国需求)。

很多宏观政策,都是需求层面的政策,目的是为了刺激或抑制需求,比如货币政策、财政政策(含税收政策)、产业政策(含房地产政策)、外汇政策、贸易政策等等,最终影响投资、消费、政府采购、出口等需求。

总需求相关的内容及政策很多,媒体曝光率也很高,每个细分领域都可以展开并成为重要话题,比如货币政策、税收政策、房地产调控、进出口贸易政策、新能源补贴政策等。

经济增长、经济周期、债务问题、总供给、总需求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绝大多数宏观经济学的内容,可以再进一步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探究。

总体上,我们需要明白经济短期、中期、长期的驱动力是什么,然后找到不同时间点的驱动要素,这个很重要。

分享 交流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